民俗字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书法形式,又叫组合字或者合体字、团结字、吉利字。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君主用来传达命令或徵调军队的符文,通常是把几个篆字合并在一起,刻在竹或木上,再剖为两半,双方各执一半,合之以验真假。桂林阳朔山水园景区碧莲峰石壁上,刻有一摩崖巨字“带”,字呈草体,有3米多高,为清代道光年间阳朔县令王元仁所书。这个“带”字到底由几个字组成,历来众说纷纭。 传统的说法是含有“一带山河,少年努力”八字笔意。近年来有不少爱好者作过探索,至今已有人理出字中含“一带山河,举世无双;少年努力,万古流芳”十六个字,不同的人悟出不同的意境,或尚含别意,有待深究。民俗字虽然历史悠久,但它既不是国家承认的正字,也不属于很多学者研究范围内的俗字。“绝大多数民俗字,我们今天只有在一些古老相传的民俗技艺中,才能见到。比如葫芦画、剪纸、中国结等等。”民俗字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继承传统文化的大有人在,好的东西绝对不会被遗弃。”